「整個產業對岩板的狂熱程度,讓人不禁回想起10年前的微晶石。」類似的說法,中陶君已經多次從業界人士的口中聽到。而他們提出這個觀點是基於什麼原因?這句話又包含了什麼樣的寓意?一切還要從微晶石這個品類說起。
2009年前後,建陶業興起了一次產品革命,一種「微晶複合板」憑藉著超越傳統瓷磚的表現張力造就了一片藍海。在2010-2012年間,風頭正盛的微晶石和現在的岩板一樣,連續好幾屆穩坐佛山陶博會的C位。這股「微晶風」甚至席捲了全國終端市場。但就是這樣一個被奉為「天之驕子」的瓷磚品類,卻在後來短短幾年的時間裡慘遭市場嫌棄,從第25屆佛山陶博會開始難覓食踪跡,最終跌落神壇。
所以,今天看好岩板的人會認為「岩板的市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而不看好岩板的人則會以微晶石為前車之鑑,認為「岩板的興起只是曇花一現,最終或走向和微晶石一樣的結局」 。
中陶君認為,這兩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既然今天將岩板與微晶石相提並論,那麼就應該從更深層次去分析兩者的關聯性。
相似
一、產能爆發
《陶瓷資訊》全國磁磚產能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建成微晶石生產線65條(其中廣東35條)。有業者估計,2010年微晶石年產值約可達20億。
從一開始,嘉俊、博德等企業將微晶石作為主打產品;到後來,東鵬、歐神諾等企業紛紛加碼;新中源集團甚至為此推出了專業微晶石品牌——「歐洲之星」。在鼎盛時期,市面上有不少品牌直接把logo換成了「品牌名稱+微晶石」的組合。
在當時,微晶石是附加價值最高的產品之一。根據不完全統計,微晶石終端售價最高時曾達1000-2000元/㎡不等,出廠價也普遍維持在110-130元/㎡。第一個吃螃蟹的那群人在微晶石領域可謂獲利頗豐,隨著廠商的共同推動,微晶石呈現「瘋狂」的發展態勢也就不足為奇。
這樣看來,岩板的開局和微晶石實在太過相似。
2017-2019年,國外的德賽斯、拉米娜等品牌開始打出岩板這個概念,國內只有金牌、蒙娜麗莎、新明珠、依諾等企業在大規模生產岩板。據說,當時的岩板出廠價格普遍在200元/㎡左右。前面有人嚐到甜頭,後面便有大批企業蜂擁而至,紛紛購買設備、投建生產線。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岩板生產線不到30條;到了2020年,這個數據就突破了100;2021年上半年,全國岩板生產線已經達到150條。有媒體統計,截至2021年6月,中國建成具備生產1200×2400mm以上規格的岩板生產線共92條。
二、庫存積壓
就像是宿醉後的頭痛,庫存積壓是瘋狂投產之後必然的結果。
先說微晶石,在黑白灰風格興起之時,有一部分企業沒有準確判斷市場風向,導致微晶石的產量過剩。 2015年,有媒體報告稱,時下市場上微晶石的庫存大概有1000萬箱。
這個金額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2020年,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法院就曾在阿里拍賣平台上對肇慶某工廠的一批微晶磚進行公開拍賣,一共22159箱,生產的日期多為2014-2016年,掛牌的價格僅為30.12元/片。
2019年,中國陶瓷網在江蘇蘇州、無錫、常州進行瓷磚市場調查時了解到,也有不止一個瓷磚經銷商表示自己倉庫仍有數百萬的微晶石庫存。即使以50-60元/片的虧本價拋售,仍難以消化。有位福建籍的經銷商表示,自己寧願把這些微晶磚整櫃發回泉州,用於親戚朋友的自建房裝修,也不捨得這樣低價處理。
在為微晶石惋惜的同時,我們回過頭再看看岩板,同樣也令人唏噓。
有知情人士爆料,今年6月已經有岩板廠商爆倉甚至暫停生產,也有部分企業將預備新上的生產線延緩投產。特別是當「僧多粥少」的情況愈演愈烈時,動不動幾千萬的大訂單對於企業來說已經是極其罕有,業界高呼的「岩板千億市場」在此刻顯得空洞而飄渺。
歐文萊岩板行銷中心總經理鄧紹清曾提出質疑:岩板目前在家居裝飾領域的應用其實尚未普及開來,上牆下地的非常少,僅僅是背景牆、家居檯面的應用量,又如何能消化當下的巨大產能?產品沒有實際用到消費者家裡,那麼這些岩板最後也不過是從廠商的倉庫轉移到了B端商家的倉庫而已。
三、價格跳水
「物價內捲」算是建陶企業在面對競爭時的拿手好戲,特別是當決策者面對倉庫里大批滯銷貨品,犧牲部分利潤換取生存空間顯得合情合理。微晶石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自降身分。
最初,微晶石的表面微晶玻璃厚度為3-5mm,後面慢慢的出現了薄微晶,該產品表面微晶玻璃厚度僅為1-3mm;除此之外,起初微晶石的生產流程大多為二次燒成,由於兩次燒成的技術成本較高,所以大部分企業紛紛改為一次快燒。一次快燒+薄微晶的出現,讓微晶石的生產流程得以簡化,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產品附加價值、價格直線下降。
如果說一次快燒+薄微晶的出現,把這類產品推向了三四線市場,那麼各大產區的投產熱潮則進一步加速了價格競爭的白熱化。隨著生產技術的普及,微晶石的風潮迅速從佛山刮向全國建陶產區,福建、山東、湖南、湖北、四川等產區的企業爭先推出微晶石,大有赶超佛山之勢。
眾所周知,產區對週邊的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物流優勢和成本優勢,所以產區的企業一旦出手,終端市場的價格體係必然會受到破壞。據了解,當時佛山某知名品牌的微晶石產品在終端門店打完折後的價格約400-500元/片,在同個城市的中低端市場,800×800mm規格的微晶石產品售價只要60-70元/片。
價格血拼面前,岩板也無法倖免。短短一年的時間,岩板的出廠價格已經從3位數跌破2位數,甚至有企業賣出了40元/㎡的出廠價。對此,有業者調侃道:「顧客下單的貨還在生產線上,這邊岩板的價格就已經下降了」 。甚至還有部分外產區的企業將750×1500mm的大板當岩板賣,出廠價只需30元/片。
四、售後暴雷
「家裡裝修鋪設206塊微晶瓷磚,還沒入住90%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微晶石鋪設後僅過去兩三個月,大多數磚面上出現了像破碎玻璃一樣的白色裂紋,一塊磚甚至有十幾條。鋪貼後出現裂縫」新聞屢見報端,可以說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微晶石在消費群體中的口碑。
新的品類缺乏行業標準,大小企業生產出的產品品質參差不齊,部分生產廠家甚至為了節省成品而降低生產標準、放鬆品控,當一系列低品質的產品流向市場,勢必衍生出鋪天蓋地的售後問題。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今天我們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搜尋岩板,可以直接搜尋出133條投訴,其中不乏岩板產品破損、開裂、崩邊等等售後問題。甚至由於某些商家的混淆視聽,消費者對岩板和大板愈加傻傻分不清,直言這就是個坑。
看到這裡,不難發現岩板和微晶石在發展過程中的雷同並非巧合,產能爆發→庫存積壓→價格跳水→售後暴雷,這一鏈條式的反應與其說是建陶行業的通病,不如說是陶企的無奈,畢竟大部分的陶企老闆都有著格外著執著的觀念:「一旦開始排產,窯就絕對不能停」。
不同
說完相似之處,我們再分析兩者的差異。
一是產品性能不同。 關於微晶石和岩板這兩個產品的本質,新中源陶瓷企業集團品牌市場總監梁均成認為:「微晶石是風口型產品,岩板是實用型產品。」
從產品的實用特性來看,微晶石是一種含有大量微晶體和玻璃體的複合固體材料,雖然表面亮度極高,但極不耐磨,容易被刮花。裝飾性能方面,微晶石在推出經典的微晶石自彩晶(俗稱“爆米花”)之後,花色方面並沒有特別大的創新和突破,而這款金碧輝煌的產品也不再適合當下現代極簡的價格風格。
對比之下,岩板具有高硬度、耐磨、耐高溫、耐酸鹼、防污、抗衝擊等優秀的物理性能;裝飾性能方面更不用說,岩板不僅復刻了天然石材的紋理,在工藝飾面上也是日新月異,其質感和紋理不斷完成突破。
因此,從產品的性能來看,岩板的生命週期注定比微晶石更長。
二是產品定位不同。可能會有人疑惑,明明岩板和微晶石一樣都賣得很貴,為什麼說他們定位不一樣呢?事實上,造成這兩者高售價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
微晶石產品本身的風格更偏向富麗堂皇的高端裝修,需要高的定價去對標「金字塔尖」的客戶群。當微晶石這個概念被「炒」成奢侈品時,價格也一度高出建陶產品的天花板,這無疑是廠商和經銷商喜聞樂見的現象。
岩板終端售價高昂,並不是生產廠商願意看到的局面。岩板因為物流、運輸、施工、鋪貼等服務成本過高,才導致到消費端的成交價高居不下,目前已經有部分廠家正在尋求打通服務落地體系的方法,以降低岩板的服務成本,讓一般家庭用得起岩板。
從產品的定位來看,微晶石注定只能是小眾的產品,而岩板只會越來越大眾化。
三是應用範圍不同。 產品的應用範圍,在某程度上與該產品的性能、定位密切相關。
“微晶石是用來提升門面檔次的,銷量很難做起來。”根據經銷商的描述,當年微晶石在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於“門面擔當”,因為不耐磨+價格高的問題,一般家庭最多只會應用於背景牆,只有少數人會用於地面鋪設。
岩板的應用範圍之廣,無需多言。上牆下地、家居檯面板、櫃門板…岩板是建陶業公認的跨界利器。目前,已經有多家企業推出了全屋岩板客製化的概念。
從應用的範圍來看,微晶石會被其他的品類取代,而岩板卻可以取代別的材料。
四是通路佈局不同。 作為傳統的建陶產品,微晶石的渠道佈局與岩板這一新興的跨界產品完全不同。
在微晶石誕生和風行的年份,建陶業的市場通路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發生裂變和分流,企業的產品主要銷售通路也是經銷商體系。因此,微晶石市場的開拓過度依賴終端經銷商的助推。
在精裝、整裝大行其道的當下,佈局多個銷售管道已然成為企業的必修課,加上岩板產品應用領域的特殊性,除了傳統瓷磚經銷商通路之外,岩板已經開拓了多個大型B端的管道,由生產廠商直接和石材商、定製商甚至房地產商合作。
從通路的佈局來看,微晶石的銷售只停留在A領域,而岩板已經發展出A+B+C+D領域的市場。
五是發展方向不同。隨著時間推移,以短期獲利為目的的企業逐漸退出了微晶石陣營,而岩板產業將如何優化洗牌卻還充滿未知。
「微晶石產品的生產企業將逐漸減少,產能逐漸降低,產品會從大眾化重新走向小眾化。」、「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是3-5年,微晶石的瘋狂長期已過,此後將會回歸塔尖的位置。石品牌已經轉型或消失。
「只做板材生產供應商」、「做成品落地一條龍」、「做岩板家居服務商」、「走高定岩板品牌路線」、「瓷磚岩板化、岩板瓷磚化」、 「做工程項目和組裝式建築」…不管這些路走不走得通,至少岩板企業們已經找到各自的生存之道,並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從發展的方向來看,岩板的未來更值得期待。
\\\\\\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微晶石已經被新的品類取代,成為建陶發展的過去式,岩板究竟會不會走上微晶石的老路?
無論如何,在一切尚未成為定局之前,行業都應該認真地對待岩板,就像金意陶陶瓷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何干所說,「請珍惜岩板」。
(作者:洪曉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