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建陶業2018年會遭遇「滑鐵盧」-產量和銷量呈現史無前例的斷崖式下滑?
國內外市場需求減少造成巨大挑戰;新的消費習慣和商業模式帶來強烈衝擊;土地、勞動力成本和環保等因素嚴重限制發展……這些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需要透過內因才能運作。因此,中國建陶產業2018年遭遇挫折,從外因上說是客觀環境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內因上說卻是自身長期存在的問題量變引起了質變。
雖然說問題很容易被誤會為傳播負能量,但老禪還是忍不住寫下這篇文章。正所謂:建陶業問題多,哥要鬥膽說一說。
中國建陶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被概括為六大缺乏。
1.缺乏創新能力
應當說建陶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都很弱,導致各陶企產品、設計、行銷、管理等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
所謂新品開發,說得好聽一點是學習和借鑒,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跟風、模仿甚至山寨、抄襲。從拋光磚到仿古磚,從微晶石到全拋釉,從大理石瓷磚到瓷拋磚,從薄板到大板,市場上哪種品類的產品好賣,哪種風格的產品流行,哪種規格的產品受歡迎,陶企馬上整理人力物力財力跟上,全力仿版,大打價格戰。
所謂產品包裝,不過是玩文字遊戲。你的工藝賣點是“3D噴墨”,我的工藝賣點就是“4D噴墨”,你寫“5D噴墨”,我就“6D噴墨”,實際上很多市場部人連“D”是什麼東東都沒弄明白,就稀里糊塗地抄襲,你抄我我抄他他拍腦袋空想。
所謂促銷活動,無非是拾人牙慧。你是“史無前例放價”,我是“力度空前鉅惠”,你搞“總裁簽售”,我搞“模特走秀”,既沒有創意,更不能體現出行業和產品的特質。
……
如此“創新”,怎麼會有市場競爭力?
2.缺乏服務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產業逐漸從賣產向賣服轉變,建陶業也難例外。
但是,由於磁磚屬於耐用品,一般很少出現品質問題,所以建陶業的售後服務普遍比較薄弱,無論是陶企對經銷商,或是經銷商對消費者。儘管如此,還是難免出現售後問題的,且一出就是大問題。
某天某經銷商接到了某消費者的電話,說是從其店裡購買的瓷磚很大一部分存在色差問題,要求換貨或退貨。但經銷商一怕利潤受損,二怕麻煩,就採取推脫的辦法,說這樣的問題應該找廠家解決,於是將廠商對應的業務經理的電話號碼給了消費者;消費者打電話給業務經理要求解決問題,業務經理不知道怎麼辦,就將問題推給市場部,說是市場部負責售後問題;市場部某人接到消費者的電話,根本不知道公司還有售後服務部,頓時手足無措,只好採用緩兵之計,說負責售後的同事不在,請晚點打過來;反反复復,兜來兜去,最後不知道怎麼回事,問題又回到了經銷商手裡,消費者打了無數通電話,只收穫了一腔怒火。
……
如此“服務”,怎麼贏得客戶的信任?
3.缺乏開放性胸襟
開放的胸懷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東西,可惜建陶產業最缺乏這種特質。
大部分陶企都像防賊一樣防同行。看見疑似同行模樣的人想進自己的展廳,不是乾脆不讓進,如同警察查嫌疑犯一樣審問,生怕別人模仿自己的產品花色和展廳風格。說實話,你做得好人家才會來學習,人家來學習證明你有價值;再說,如果人家真有決心要模仿,防是防不住的,人家可以花錢搞定,如果非要杜絕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對所有人關閉大門,包括客戶,就像清朝閉關鎖國一樣。
大部分陶企都像防愛人出軌一樣防經銷商。每次開年會,都用大車小車將經銷商拉到遠離陶企聚集的地方,生怕經銷商一有時間就到處閒逛,以致喜新厭舊,轉投其他品牌的懷抱。其實,這是最不自信、最不信人的表現。
……
如此“胸懷”,怎麼具備做大做強的格局?
4.缺乏資訊化建設
當今社會已全面進入資訊化時代,各行各業紛紛踏著資訊化浪潮不斷進步,建陶業即便不做電商和互聯網+,也不能不推行信息化,可現實情況是一些陶企連最基礎的資訊化辦公室都還沒實現。
例如,某陶企下屬品牌的員工請假還要走紙質審核流程。先是部門經理簽字,再是品牌老總簽字,還要找企業分管領導簽字,甚至還要找老闆簽字。由於品牌和企業不在同一個地方辦公,請假的員工要走完這一流程,勢必要花上半個乃至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其中浪費的時間成本令人咋舌。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生活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再如,某陶企員工辭職,要跑幾百公里的路程,因為不通公車,沒車就要打的。拿到離職審核表和薪資單,先找部門經理簽字,再找品牌老總簽字,還要找集團分管領導簽字,最後還必須找老闆簽字;最關鍵的是,老闆還常年待在遠離企業行銷總部數十公里的工廠,這意味著要開車或打的去找老闆簽字;最關鍵的是,最後拿到簽滿了字的工資單,還要跑一趟去工廠領離職工資,只因為財務部在那邊辦公,更因為只發現金。
……
如此“資訊化”,怎麼為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5.缺乏科學管理
企業的大多數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而管理的核心是解決人的問題,上文所說的建陶行業四大缺乏歸根結底蒂由缺乏科學管理引起,因而致使人才不能人盡其才,進一步造成決策失誤及執行力不夠。
這樣的例子很多。
例如,某陶企老闆為了事業發展壯大,為旗下幾個品牌分別聘請了職業經理人擔任品牌老總。但他又不願意放權,無論大事小情特別是涉及花錢的事情,都必須經過他親自審批。於是,職業經理人不能行使自己的本職權,就去行使各部門經理和銷售大區經理的職權,各部門經理和銷售大區經理不能行使自己的本職權,就去行使他們下一級員工的職權。如此一來,企業管理效益可想而知。
再如,許多陶企旗下的品牌都沒有行政部門,更不會單設人力資源部,市場部常常要兼任領導的行政助理或負責招聘和內訓工作,卻因此而分散了精力,耽誤了更重要的本職工作。
……
如此“管理”,怎麼解決人的問題?
6.缺乏務實態度
其實,上面所講的建陶業五大缺乏,追本溯源都是因為急功近利,缺乏務實態度。
這樣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有很多這樣的陶企,見到別的企業哪種產品賺錢,立刻盲目跟風,見到別的企業哪種模式對經銷商有吸引力,立刻照搬照抄;一看到經營形勢不妙,馬上換職業經理人或行銷部經理,將人招來沒幾天,一看沒起到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效果,立刻又換一批人;而從沒有想過要腳踏實地,從長遠考慮,從點滴做起。
……
如此“務實”,怎麼向著目標一步一個腳印?
中國建陶業面臨的問題看似麻煩,實際上也很簡單,就是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以腳踏實地的態度和開放的胸懷,去做好創新,做好服務,做好資訊化建設,做好科學管理。 對陶企而言,就是要打鐵必須自身硬,不斷苦煉內功,服務好經銷商和其他客戶;對於經銷商而言,同樣要打鐵必須自身硬,不斷苦煉內功,服務好消費者和其他客戶。
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自己,才能在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正如馬雲所說,“90%的人在埋怨宏觀經濟,但是90%倒下去的企業跟宏觀經濟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想提醒大家,2019年管它好和壞,只做好自己! ”
真正的危機,不是外在經濟情勢上的危機,而是內部經營管理上的危機。